记者节特辑 | 从深度营走出去的记者
今天是中国的第21个记者节,同时也是深度营开营四周年的纪念日。
记者们的日常,好像不是忙着采访,就是忙着写稿,他们奔波在热点现场之间,撰写出一篇又一篇稿件,甚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匆忙的步履一如往昔。但对于新闻学子们而言,他们对这个节日充满感情,记者这个“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职业,也让新闻学子充满向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作为新闻学子大本营,深度训练营精心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文章,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一推送。
在深度营开营之初,营长显玲姐曾经提到过,她通过那一份份来自五湖四海的简历,看到的是「散落的新闻业的种子」,而深度营努力为种子们的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空间。今日份的推送 ,我们把镜头留给从深度营走出去的记者们,感受他们的成长。
@ 殷盛琳(极昼工作室) 深度营一期成员
去年11月,在莱芜一个没有公共交通的山村,我见到一位叫焦兴录的村民。三个月前,他在附近上柳杭村的西山脚下,挖出一个男婴,和同村一个叫做周尚红的妇女一起将婴儿送到医院。
这件事情本来只在周边几个村里流传,直到他看到一则对周尚红好人好事的报道,里面没有提到他“姓焦的”一个字。这让他感到愤怒,救人联盟彻底瓦解,他开始找媒体重新报道这件事。
新闻倒逼了孩子家人的现身,埋孩子的是亲爷爷,也是当地镇上的民政办主任。
焦兴录没想到,被救的婴儿像是一个漩涡,将自己深深卷入,也搅动了周边村落,民政系统,甚至整个省的神经。
今年一月,在成都,我见到一位27岁的女孩,她在童年时曾遭受邻居叔叔的性侵,成年之后才说出口,以至于错过法律追溯时效。在此之前她并不愿意见面,我靠写信说服。
微雨的街角花园里,她说,自己身体里美好纯真的一部分永远停留在了小时候,长大成人这件事,真的在一瞬之间。她在很小的年龄就看到了世界的背面,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任何情感,包括亲情。父母帮她维权的过程里遭受的痛苦让她慢慢验证了“被爱”这件事。
到最后,秘密宣之于口的目的除了让恨的人受惩罚之外,女孩多了另一个期许:让父母明白,自己的女儿并非天生冷漠,她很爱他们,只是没有能力。
一个多月前,在江苏常州一个小镇上,我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挽救一位爬上电线杆意图自杀的年轻人,数条街道被断电了。断电是为了救人。然而却间接导致另一个生命的逝去——处在断电范围内的癌症病人陈风玉靠电源维持的呼吸机、制氧机也同时没电了。
写故事是一件辛苦且困难的事,想要表达更多更复杂的东西,需要对人和世界有更深刻的认知。认知的进步除了读书、电影之外,不断经历社会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我年纪比较小,21岁的生活经验实在单薄有限,所以毕业后这一年,我采访家暴、性侵、活埋婴儿、基层教育改革、洪水现场,有意将自己抛向社会的边缘,想了解那些缝隙里到底在发生什么,想知道如果世界并非乌托邦,那么“复杂”“残酷”到底对个体意味着什么,想了解信息、语境的真实之外,人心的真实是什么。
2017年冬
第一次进入广州大道中289大院,门卫给贴了一个标记。
希望每一年都有微小的进步。和大家共勉。
@ 何玉帅(南方都市报N视频) 深度营一期
我是深度营第一期的何玉帅,现在南方都市报N视频做摄影视频记者,拍照视频两手抓,印象比较深的是今年3月份的四川西昌火灾,当时是凌晨赶到西昌的,火情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再次失控,我们团队立即就开始进行拍摄直播发稿,基本上24小时围绕着山火,没有休息的时间,新闻现场,有一种魔力,它给我们最新鲜有温度的新闻。
另外一个是今年的四川水灾,我当时在成都出差,状态比较休闲,也想在成都放松一下,但是刚到成都,就关注到水情越来越严峻,于是就请求报道水灾,但是因为经验不足的问题,到达现场的时间有些晚了,最核心的现场已经过去,只能做一些后续的报道,这就是记者跑突发所经常遇到的,遗憾总是存在,要做的就是在经验中成长。
@ Elaine(某党媒)深度营一期成员
我是第一期加入深度营的,现在在一家党媒工作。我从事记者一行(从正式工作开始算的话)4年多了,在香港做过几年,然后现在在内地做。说实话,越做越没趣,越做越想离开。原因挺多的,最重要的那个就心照不宣了。我挺佩服坚持在这个行业多年并且仍然抱有热情的人(那些只把它当成普通工作的人不算),因为我觉得在大环境如此多诱惑的情况下,还能选择留在这个从各方面来说都没啥希望的行业,真的挺厉害挺有勇气的!我也很羡慕至今还抱有理想、有一腔热血加入新闻行业的学子,或许你们最后也会失望或离去,但是记住现在这一刻的热爱、激情、成就感(如果有的话),也算是人生中一段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陈柯芯(品玩) 深度营二期成员
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个记者节,早上看到有同是商业记者的同行发朋友圈,吐槽记者的社会地位变化剧烈、“与关联群体贫富差距急剧拉开(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人等)”,觉得记者这个职业群体失血严重,还质问“记者凭什么过节?”
大学四年我实习了四年。穿着白大褂在手术室看采访对象轮换着用“锯子”和“锤子”,削尖支撑女孩脸庞轮廓的颧骨,血腥味弥漫了整个房间,我忍着胃里的恶心同时打字记录下来;在通惠河旁的小酒吧,我找到一位变性女士,她腿上的汗毛从黑丝袜的点点小孔中穿透出来,说话的时候依然可见隐隐滚动的喉结,凌晨一点,我跟着她到地下室的SM调教室参观……实习记者的身份让我有机会进入他人的人生,通过聆听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观察他们的行为,思考他们在人生的各个十字路口作出的选择,几千字写出来的时候,不仅完成了一篇长报道,年轻的我也完成了在人性幽深之处探索的美妙经历。
记者这个职业太过迷人,大多数人只活一辈子,我们却能一次又一次短暂进入、阅读不同种类的人生。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想不到比记者更好的职业了。
但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毕业后作为正式记者的第一个节日,没有继续从事曾经热爱的社会、调查和人物写作。我到了一家科技媒体,报道新经济和投资新闻,相比以前每一次都能收获新的故事、对人性新的理解,现在更多的是,跟报道行业/公司维系关系的同时,保持记者应有的客观视角观点,和做好监督的职责。
和我刚开始接触媒体行业不一样,现在,每个人都在谈论当下大环境如何变化、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言下之意无非唱衰这个行业。但我还是坚信职业记者有存在的价值,即使消息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变得更快更便捷了,但记录、对话、思考、监督,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有人去做的,与其像开头提到的同行去焦虑社会地位和收入,不如让焦虑督促自己提升业务,做有专业素养的优秀记者。时间不会亏待每个真正付出的人。
@ 汪畅(新京报) 深度营三期成员
最近几天,朋友圈被记者节刷屏了。作为一个工作不到4个月的萌新,想了好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觉得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段话,很打动我,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民工的定位只是调侃,希望每一个同行,仍然打心眼里自认是士。所谓士,就是笔下有千秋;就是有所为,更加有所不为;就是知进更知退,就是有敬畏,因此更加知耻。”就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继续前进吧~
@ 金贻龙(新京报) 深度营三期成员
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位大妈的爆料,说自己的孩子是网约车司机,因为公司排班问题,连续工作40个小时后突然猝死,几个月了,公司依然没有给出说法。
我后来了解了一下,大妈的老伴儿走的早,女儿卧病在床,只能靠这孩子开车养家,而她口中的“孩子”实际上是她的上门女婿,其老家父母都是外地农民。
说起这些时,大妈显得很平静,丝毫没有说要公司赔偿多少钱之类的话,而是肯切地说,“你们写过那么多案子,能不能也给我们写个报道,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疲劳驾驶一定要引起社会的重视。”
生活已经这么苦涩了,这位大妈还想着我们的社会,突然对她产生了敬意。
今年是我入行做记者的第二年,其实像这样的爆料,我接到过不少,大都是些人间实苦:“勤恳工作,在病房被公司辞退”“农家女孩相亲,遭遇陌生男子百万骗贷”“培训机构诱导大学生办理金融分期”。
这些爆料有共同的特征,关于权利被剥夺,失去幸福与金钱,以及无可奈何的人生困境,我们很难用大与小来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多数时候,他们提供的证据很难称之为证据,我只能听他们把话说完,然后给想一个可能有用的办法。
当然,我也遇到过有求助者达到自己的索赔目的后,说什么也不愿继续配合采访,这种行为无疑是自私的、不道德的,但你似乎又很难苛责她到底错在哪里。毕竟,作为一个普通个体,这么做不过是为了维护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罢了一一我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后来,我从一位媒体前辈的回忆文章中看到一句话,“社会新闻记者得到的财富一一见天地,见众生,最终见到你自己······这一过程伴随着内心对自己成长路径和自我价值观的确认和坚持,在这个时代,它是多么稀缺。”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爆料人,我依然选择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群人也是我们这个职业的支撑。
瞬息万变的时代里,记者节始终呼唤坚守的价值。这些从深度营走出的记者始于热爱,成于坚持,记录社会,讲述时代。在步履不停的今日,新闻理想仍在熠熠闪光。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道一句:记者们,你们辛苦了!
END
运营总监 | 谢 婵
统筹编辑 | 陈星萌
值班编辑 | 张宁宁
推荐阅读
▽
记者节系列已开始推送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